
2020年11月28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面向新工科专业建设计算机系列教材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在京隆重举办。在新工科建设的“九个一批”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批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建设一批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新课程和新专业的持续建设,都需要依靠适应新工科教育的教材作为支撑。基于此,继2019年成功召开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后,特召开编委会第二次会议。
新工科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力量,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而其核心点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以书为根,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本次会议围绕新工科专业计算机系列教材建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和创新点,加强理论与应用研究、搭建沟通与交流平台,来自全国48所院校的52位编委及编委代表齐聚一堂,努力为新工科课程与教材建设贡献力量。第一个环节由钱德沛教授主持,编委会主任张尧学院士,编委会副主任陈刚教授、卢先和副社长出席了本次会议。
编委会副主任卢先和副社长首先对面向新工科专业建设计算机系列教材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目前编委会的专家队伍已经从第一次会议的38人增补到69人,共列选教材107种,已出版教材10种,正在编辑加工中的教材11种,并针对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相关要求,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等专业,画出了相关专业核心教材体系建设图。然后又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做了重点介绍:作为编委学校和作者,各编委院校可以继续申报该系列教材的选题, 补全、完善产品线;已经列选并在编写中的教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尽快交稿。作为出版社,要做好该系列教材的中耕、出版和宣传工作,争取把该系列教材打造成计算机图书中最好的系列教材之一。
编委会主任张尧学院士对编委会成立两年来所出版的教材和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下一步工作的3个重点方向:第一,以书载道,在专业教材中要更多地融入思政教育。要让思政的内容活起来,不要以平淡的文件形式,要从价值观的角度、以讲故事的方式编写。第二,以简求精,提升专业教材的高质量发展。以出版质量为根基,抓好内容质量,在反映“新”的科学技术的同时,精练文字,用计算思维编写。第三,以变创新,探索新形态一体化的教材。完善讲课方法和方式,做好教材的配套工作,向社会网络平台开放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利益共赢。
编委会副主任陈刚教授又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4个关键点:第一,作为专业评估项中的加分项,编写教材越来越重要,更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多年来在教育战线上积累的宝贵经验。第二,要从做一本教材转变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材体系的建设,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升教材体系的整体水平。第三,将教材做深、做透,不能只局限于纸质稿件,还要放眼全媒体发展。第四,编写教材要能快尽快,计算机行业技术变化迅速,要跟上变化的脚步。
第二个环节由毛晓光教授主持,这个环节主要是选题交流讨论。已报选题编委对本校计划编写的教材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介绍,包括书名、作者、本书特色等。毕胜、冯光升、胡燏翀、黄河燕、李鑫、刘哲理、骆嘉伟、马志新、魏凯敏、杨鹏飞、仲红、周颖等教授依次结合PPT对本校计划编写的教材进行了介绍;其余各编委依次对未来计划选题方向也进行了规划和畅想,特别是张春元、吕卫锋、苏森、王良民、叶保留、王长波、杨震、张盛兵、彭进业、肖国强、王宇新、张孝、钱柱中、崔舒宁等教授都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和选题方向。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了一些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难点与创新点,掀起了本次会议的高潮。
本次会议前,认真做了征稿工作,16个编委院校共上报选题32种,其中有些是非常优秀的教材,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上报的《大数据存储》,北京理工大学上报的《强化学习基础与实践》《深度学习方法与实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报的《深度学习计算系统概论》,湖南大学上报的《大数据科学导论》,暨南大学上报的《计算机基础及应用(Python版)》《动手学人工智能》等。
最后,编委会副主任陈刚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在强调做立体化教材和提高教材编写效率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系列教材规划的顶层设计,编委会和出版社应该制定教材规划,规划下的教材可以由一所或多所院校合作编写。
“新工科”这一概念自2016年提出后,全国高校新增了几百个相关专业,相信随着专业建设的扎实推进和不断展开,配套的优秀专业课程和教材将成为下一个高潮。新工科、新起点、新教材,把握新工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建设内涵,用新思维、新形态,赢得新突破,引领新工科专业计算机系列教材的创新发展。